狗皮张膏药铺
联系电话:0311-85558890
地 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谈固大街尚东绿洲5号

狗皮张膏药贴敷穴位内病外治篇
一、穴位贴敷的历史渊源
中药贴敷治病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,人们用树叶、草茎之类涂敷伤口,来治疗外伤减轻疼痛和止血。
春秋战国时期,《灵枢·经脉篇》记载:“足阳明之筋……颏筋有寒,则急引颊日移口,有热则筋缓,不胜收放僻,治之以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涂其缓者……”,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,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。
晋唐时期,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。如晋·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中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配方。唐·孙思邈在《孙真人海上方》中提出了“无病之时”用青摩卤上及足,以避“寒心”等求病先防的思想。
宋明时期,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,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。如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中记载:“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,川乌头三个去皮脐,为散,涂帛贴,须臾即止”。
清代,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,其中以《急救广生集》、《理瀹骈文》最为著名。其中“外治之宗”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,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,著成《理瀹骈文》一书。吴师机提出:“膏药能治病,无殊汤药,用之得法,其响立应”、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,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,所异者法耳。狗皮张膏药的熬制工艺 一直延续古法炮制。
二、穴位贴敷的作用原理
主要包括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,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,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。
Part 1
穴位刺激与调节作用
《灵枢•海伦》云“经络者,内属脏腑,外络肢节,沟通表里,贯穿上下”,脏腑气血汇聚之处,对药物具有储存和放大作用。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,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,致使经络涩滞,郁而不通,气血运行不畅,则百病生焉。此时,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(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)出现麻木、疼痛、红肿、结节或特定敏感区(带)等异常情况。
狗皮张膏药的治疗原理是什么?运用穴位贴敷疗法,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,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,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,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,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,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,从而达到以肤固表,以表托毒,以经通脏,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。
Part 2
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
清·徐大椿曾说:“汤药不足尽病………用膏药贴之,闭塞其气,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,通经活络,或提而出之,或攻而散之,较服药尤为有力”。贴敷药物中借助中药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,活血化瘀、清热拔毒、消肿止痛、止血生肌、消炎排脓,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。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里由表入里,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,联络脏腑,沟通表里。
现代医学已证明,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。
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:
一是透皮吸收,通过动脉通道,角质层转运(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)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,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;
二是水合作用,贴敷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%~15%增至50%,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,易于药物穿透。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~5倍,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℃增至37℃,加速局部血液循环;
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,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,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,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;
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,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,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,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~10倍。
Part 3
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
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。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,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,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,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,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。
三、中医外治法膏药的分类诊治 穴位贴敷的选穴原则
Part 1
选穴原则
(1)局部取穴
选取病变部位的附近腧穴。体现“腧穴所在,主治所在”的治疗原则。如:治疗颈椎病(选取大椎穴)进行贴敷,治疗腰椎病(选取腰阳关穴)进行贴敷。
(2)邻近取穴
选取距离病变部位较近的腧穴。如膝关节关节炎选取内外膝眼。
(3)远端取穴
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取穴。体现“经脉所通,主治所及”的治疗规律。如:腰椎疼痛选取委中穴贴敷。
(4)经验选穴
对于个别突出的症状,随症而取穴。如:呕吐多选中脘穴;腹痛多选神阙穴。
四、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
(1)作用直接,适应症广
(2)用药安全,诛伐无过
(3)简单易学,便于推广
(4)疗效确切,无创无痛
五、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和疗程
(1)操作流程
操作应该是有条不紊,按程序进行,决不可手忙脚乱,不知所措,更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。
①施术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,选择合适的膏药规格以及有效穴位
②让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,以便施术者操作。
③施术者对患者的施术部位,进行常规消毒。患处毛发较多,可剪去毛发,以利于治疗。
④施术者将选择膏药贴敷在施术部位,若有需要可用医用纱布或医用胶布固定。
⑤让患者疗程用药,定期换药。
(2)留贴时间
留贴时间,就是进行贴敷治疗后,药贴的保留时间,这多和病种、病位、手术者体质以及敏感程度有关,但多应施术者予以权变。例如传统黑膏药--狗皮张膏药
①根据病情:急性病更换药贴或复诊时间可以短一些。如:2-3天定期复查,5-6天即可换帖 ;慢性病更换药贴或复诊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。贴敷3-4天定期复查,7-10天即可换帖。
②根据体质和皮肤:患者体质较弱和敏感皮肤者贴敷时间宜短;体质较强和非敏感皮肤者,贴敷时间可稍长。
③根据年龄:儿童贴敷时间宜短,成年人贴敷时间可稍长。
④根据性别:女性贴敷时间宜短,男性贴敷时间可稍长。
(3)贴敷疗程
疗程的设置是施术者依据患者病情和患者治疗效果而定;在疗程期间尚需休息1-3日,以待皮肤吸收和恢复。
①对于病症较轻者:一个小疗程即可(以正骨膏为例,30天为一个小疗程);
②对于病情较重者,或者慢性的风湿骨病:,1个月为一个疗程,2-3个月为一个周期;
六、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
1、贴敷前详细询问病史,对贴敷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。
2、贴敷后出现痒、热、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轻微色素沉着,此为正常反应,不必过多担心。若是出现范围较大、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、水疱、疹痒现象,应立即停药,进行对症处理。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者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3、贴敷期间,饮食清淡,避免烟酒、海鲜、辛辣刺激食品、冰冻食品等。
4、穴位贴敷要注意温度。在贴敷药膏前要温化药膏,这时我们要控制好温度,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。温度过高容易损伤皮肤,温度过低药膏不容易粘住。
5、对胶布过敏者,可选用防过敏胶布固定贴敷药物。
6、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穴位贴敷时间不宜过久,用药不宜过量。对于久病、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、肝脏病等的患者,穴位贴敷的时间不宜过久,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。
7、冬季贴敷注意保暖,避免受凉:夏季贴敷应将汗液擦干,以免贴敷脱落。
七、贴敷禁忌
1、贴敷药物多芳香走窜,具有一定刺激性,故孕妇禁用;婴幼儿皮肤娇嫩,慎用。
2、贴敷局部皮肤有破损、严重溃疡、感染、皮肤病者禁用。
3、糖尿病或其它传染病者慎用。